文泰·师说(七)|| 范文文:唯有创新教育理念,方能生生不息

编者按:2024年12月19-20日,以“明势·谋道·向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民办教育西湖论坛上,安徽省阜南亲情学校总校长、山东省菏泽行健中学总校长杨天亮在论坛上的演讲《教育第一性原理对学校的重构》,他结合自己从其他领域跨界投身民办教育的宝贵心路历程与深刻感悟,提出了创新理念——站在教育之外审视教育,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引发不少民办教育同行的思考。以下选登几篇关于我校领导老师关于对教育未来发展思考的文章,与广大教育同仁和家长朋友交流。
 
 

科技引领创造未来,智慧创新提升质量

 

范文文

善鉴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在王校长的推荐下,我认真学习了杨天亮校长的《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构学校》主题讲座内容,杨校长新颖且富有深度的分享,让我在学校管理和教育理念方面深受启发,也很震撼。
震撼于杨校长由世界500强企业的商业分析师精英跨界到民办教育领域并成为了教育界的创新者和引领者。
震撼于杨校长利用AI技术制作交互式课程内容,代替教师进行授课,成为他们的“外脑”的大胆的教育改革。
震撼于杨校长把游戏的一些特质引入到学习中“以人性驱动学生学习”的大胆尝试。
 

 
一、探究“原理”本质,追问教育初心
杨校长讲座的主题是《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构学校》,那我们就要知道什么叫“第一性原理”,网上相关资料,是这样解释的:
“当一个事物成熟后,它会非常复杂,有太多因素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因果关系不明显;但如果追溯到它最初诞生的时候,情况就简单多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第一性原理。”用在教育方面,也就是杨天亮校长在讲座中提到的:他借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倡导的第一性原理思维去看教育。这一思维方式强调,回归事物最基本的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找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案,而非依赖类比或经验。这一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教育领域,我们也需要不断追问教育的本质和初心,而不是被各种表象和传统做法所束缚,“回归本源”才是最好的教育。
二、科技赋能教育,创新助力教学
杨校长基于第一性原理重构学校的理念提出:如果说从教育要素进行分析,教育包括好生源、好老师以及好管理,但是这几样都是有限的。如何突破呢?杨天亮校长的答案是“要素升级”。好学生,好老师,好管理不仅在他们学校是有限的,在我们学校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如何破局呢?我想通过他的成功经验,也启发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唯有创新教育理念,方能生生不息
我们首先思考一个问题,同是义务教育阶段,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过去简单的提供住宿、饮食等基础服务模式,家长会选择我们吗?答案是:家长一定去选择免费的公办学校而不是选择我们,因为这些服务公办学校都能提供,而且成本更低。所以,面对教育市场的多元化与差异化发展,我们要更加注重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满足学生、家长及社会对高品质、个性化教育的殷切期望,让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我们,因为我们无可替代。
杨校长说,民办教育必须转向高质量发展和特色化道路,我觉得这一点和我们王校长“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一品特色促发展”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质量和特色并驾齐驱,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继续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学生终身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入好的高中,更要确保他们在高中、甚至大学期间乃至毕业后,能够持续良好发展,同时满足家长多元化的需求,除了优异的成绩外,家长也希望孩子在学校,获得长远发展的潜力。
(二)借助现代科技力量,稳步提升质量
AI时代,如何借助现代科技力量,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民办教育向智能化、创新化、个性化迈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杨校长指出:好学生通常有三个特点:第一是能学会,第二是愿意学,第三是热爱集体、服从班级的管理。而薄弱学生的特质恰恰相反。如何让孩子能学?传统的因材施教虽好,但在实际中却很难大规模实现,毕竟一对一教学的成本极高,但数字化技术为这一理想提供了新的可能。据了解,亲情学校在2017年为每位学生配备了平板电脑,而且还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进度学习,不做横向比较,只和自己对齐。AI的辅助让教师得以解放出来,更多关注学生的成长、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这样一来,传统课堂上学生快速记笔记、努力完成家庭作业、为艰难的考试做准备这些状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课外,一位高水平的导师全年无休地解答问题,永不疲倦且永远耐心细致。
 

 
我们都知道教育要“因材施教”,一对一教学也最有成效,所以现在好多培训机构的宣传的点就是小班教学,一对一辅导。但现行学校教育体系下,在学校里,一对一教学不太可能。教师没办法针对每一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并对成绩进行评估和反馈。我们想到的办法就是,除了课堂上老师面对班里60多个学生讲课,课下我们进行团辅和个辅、师徒结对帮扶,我们让小组长和课代表辅助老师检查背诵,实现日清、周清、月清等,说到底,我们在追求“一对一因材施教”的效果,这也是我们的王校长提出的“文泰无差生,教师无差科,管理无差距”,最终实现“社会无差评”的“四无”办学理念。
其实,现在有很多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都给孩子用上了平板,读书郎,优学派,作业帮等,只局限在家里,家长不专业,孩子自己摸索使用,效果并不好。今年我们周围有个别学校,引入了AI智能教学,他们让平板进入了课堂,每个年级应该有一半的学生在使用,这应该是一个重大教育变革。那教师到底会不会被AI智能取代呢?杨校长说,“不会完全被取代。”尽管AI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教师,教书这个角色,包括传授知识、批改作业等体力劳动,这些可能会被AI替代,但它永远无法替代教师在情感交流和育人方面的角色。”听完杨校长的言论,我觉得未来我们的老师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育人工作中。AI的助力让教师完成了从一个“讲授者”到“育人者”的转变,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与学生面对面打交道,成为引导者、支持者、陪伴者和咨询师。
今年我听了“得到”创始人罗振宇老师的跨年演讲,主题是《时间的朋友——来自未来的好消息》,在他的演讲里,特别提到了“人工智能”这个话题,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人工智能时代,与其被别人取代,不如自己取代自己。人工智能背景下,老师自己无可替代的思考能力、育人能力、创新能力和情感教育,才可能是智能机器和模型不可替代的。当我们的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成为了刚需,我们就应当主动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支持者‌。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未来真的已来!不断提高自己精湛的育人技术和育人艺术,才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刚需。
有人曾经问,一所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好学校,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李希贵校长的回答是,“情感投入”。未来,AI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好帮手,也会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让老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面对学生并投入充沛的情感,这才是教育回到了“人之为人”的教育。未来学校用AI赋能课堂,我觉得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重大挑战,但我们依然无比期待!当然,每一个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借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弯道超车,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精心打造特色课程,深耕课堂教学和一品特色课程,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青睐。
 

 
(三)以人性驱动学生学习,提升学习内驱力
我觉得杨校长的“以人性驱动学生学习”的理念也值得我们学习,他把游戏的一些特质引入到学习中是很大胆的创新,而且他们很专业。其实,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甚至有些老师也在做,如设置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加分机制等,但我觉得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做法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1、设立清晰有针对性的目标。我们可以把目标拆解到每天、每节课,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我每节课要达成什么目标,才能帮助我考上高中,或者助力我考上哪所大学。
2、设置合理的实时反馈机制。也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阶段性实时反馈。作业有布置,就要有反馈,有评价,尽量是积极有效的正向反馈,达到越反馈,学习越积极,学习越积极,反馈越正向,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达成像游戏通关一样满满的成就感。
 

 
AI时代已经到来,或许它会颠覆我们的想象,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但挑战和机遇并存。未来最稀缺的是什么,不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那些充满创造力敢想敢干,是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教育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种。教育不是让孩子变成标准答案,而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真正的与众不同。杨校长说:“只要敢想、敢为、敢当,我们就可以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一个不朽的教育常识。”我想说“教育大革新的今天, 我们需要深耕不辍的创新力。AI飞速发展的现在,我们需要不可替代的思考力。只有真正热爱的人,才有可能在AI时代创造奇迹。只有那些敢于与众不同的人,才有可能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作为文泰人,只要我们敢想、敢为、敢当,我们也一样可以创造教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