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改实践,共话素养课堂——高三语文组“文学阅读与思辨写作”专题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以“文学阅读与思辨写作的融合共生”为主题,聚焦三大议题:如何通过文本细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任务群教学中写作任务的设计与评价策略;跨学科视域下的文学鉴赏教学创新。
课例展示
高三组教师李辰执教《祝福》研讨课,以“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凶?”为核心议题,构建“侦探式阅读”情境——学生化身“文化侦探”,从鲁镇风俗、人物关系、语言细节中提取证据;分组撰写“案情分析报告”,用思维导图呈现封建礼教“吃人”的逻辑链条;跨界思辨,引入社会学“他者理论”解读群体冷漠,启发学生撰写“当代祥林嫂生存指南”。课堂打破传统小说教学模式,将文学鉴赏与议论文写作有机融合。这堂课用“问题链”推动深度学习,用“写作输出”倒逼思维提升,为任务群教学提供了鲜活案例。
主题研讨
在“思辨写作的困境与突围”讨论环节,教师们围绕真实教学痛点展开讨论:齐婉秋老师分享“《赤壁赋》哲学思辨写作课”经验——通过“苏轼与庄子的对话”虚拟论坛设计,引导学生用文言文撰写思想交锋片段;王小敏提出“思辨评价量表”工具,从论点深度、论据多元性、逻辑严密性三个维度量化写作评价;闫峰老师展示“新闻评论与古典散文互文阅读”案例,用《六国论》的论证结构分析时事热点,实现古今思辨的贯通。
研讨会最后,高中部主管领导卢校长发表了《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课堂的守正与创新》讲话,强调:一、守文学之根,警惕“为任务而任务”的浅表化教学,回归文本的语言密码与人文内核;二、创思维之新,建议用“概念迁移”激发高阶思维;三、建素养之桥,倡导“读—思—写”一体化设计,通过“文学评论微写作”等形式实现素养落地。
本次活动既展示了“双新”改革的阶段成果,也暴露出情境创设形式化、写作指导碎片化等问题,也为我们下一阶段教研方向:开发“思辨读写”典型课例资源库;探索人工智能辅助文学鉴赏的可行路径。(高三 齐婉秋)
